龚鄂生|《大美中国·大美书画》新时代优秀书画家作品大联展2021-04-29 09:12
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,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、最深邃、最持久的力量,与国家、民族的“根”和“魂”紧密相连。 为进一步践行“文化自信”,大力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,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、以优秀的作品塑造人、以优秀的作品激励人;用艺朮家们的聪明才智绘制绚丽多彩的华章!近日我们将陆续向大家推介入选“大美中国. 大美书画”活动的优秀艺术家。欢迎大家持续关注。 本期推出的是新时代优秀书画家龚鄂生。 艺术简介 龚鄂生,号梅山居士,笔名:梅杰、湘粤、高昶,湖南安化人,华夏好丹青精英班第三期画家,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娄底市美协理事,主画梅花,兼写意花鸟,人物,山水,自幼酷爱书画,遍访求学各家书画大师,承名家指点,在华夏好丹青精英班学习期间受教于李宝林,程大利,霍春阳,范阳,苗再新,老圃,任惠中,刘贞麟,谭咨等各位导师,2013年学习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专业,近年来多次在全国各级专业美术大赛中获奖。 2013年作品《墨梅》获由上海美协家协会举办的"新民晚报杯"银奖。 2014年作品《劲松图》入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湖南区优秀作品展。 2015年作品《一身正气撑天地》获由湖南纪察委员会举办"白沙杯"金奖。 (湖南省文化厅举办) 2016年作品《清香四溢》获加拿大中华文化水墨丹青荷花展银奖。 (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温哥华领事馆举办) 2018年作品《瑞狗迎春》获十二生肖全国中国画年度大赛优秀奖。 (中国书画报社举办) 2019年作品《品茗安溪茶》获乡村.醉美茶中国优秀奖 (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举办) 龚鄂生作品欣赏 浅谈我学画之路对艺术的探索追求与感悟说到学画画,可以说是水有源,树有根,根源早就萌植于童年生活中,包括传统观念的支配,客观环境的影响会在偶然触动幼小心灵深处中的幼芽茁壮成长,淳朴的的童趣之心在模范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的浓厚兴趣起的作用。同时,生活会带给我一些乐趣,而我也在“酸甜苦辣”挫折中成长,在漫长的寂寞里修炼。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,太祖父是晚清举人,祖父是毕业于国立南京中医学校,外公毕业于英武中学(安化一中前身)教过书,为人过于正直,不懂为人处世方圆之道,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,划为四类分子,50年代末母亲几次推荐保送去益阳师范读书,大队支书始终没有介绍信,后来,后来妈妈学了裁缝,,我家兄弟姊妹五个,我排行老二,九个月大就送到外婆家带,在当地,虽我家境还算好,与其他兄弟相比,我幸运的了,从少就受到外公,舅舅,邻里亲戚的宠爱,各方面受到很优待,一年中大概就是做客似的回家两三次,回家也受到母亲给我各方面的优待,自然我飘飘然地度过了快乐的童年,记得约莫六岁的样子,母亲生日外婆带我回家,我母亲给我念一首咏梅诗,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唯有暗香来。”母亲叫我的人生认识的第一个字竟然是“梅”字,而今常在耳边回旋母亲教我认字哪场景,“树木的木加每天的每,木加每是梅花的梅字”,母亲在我的小掌心里写,又反复地叫我念,后来,我问母亲,您见过梅花吗?“没有,梅花是冬天开花的”母亲说:于是,我对梅花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,产生无限遐想,一直到读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就有陆游的咏梅诗,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唯有暗香来。”配有一幅精美的红梅瑞雪图,哦,原来梅花这样漂亮,还能够在雪中开,无数次的想入非非遐想,又无数次梦轩回绕想见到自然之梅。 在母亲的影响下,一个“梅“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,对梅产生强烈的欲望,直到参加工作后才有机会学习画梅,临摹<<芥子园画谱墨梅>>用功最勤,对梅花浓厚的兴趣变成了真挚的爱, 多年来南京梅花山国际梅花节我每年二月都去写生赏梅,漫山遍地的梅花,据资料记载有三万株之多,其中有株唐梅至今有两千余年,任然繁花满枝艳压群芳,可谓愈来愈精神,梅花山梅花品种也多,我为之震撼,红色的,绿色的,粉红色的,黄色的 白色的……姿态都很美,很好入画,有如陆游的诗句所咏叹:重叠碧鲜晕,天矫仓虬枝,谁汲古涧水,养此尘外姿。“的确,梅愈老愈矢矫盘错多姿,有如干戈剑戟,有如鹤漆鹿角,由于岁月的迁移,老梅的枝干鳞皴斑驳,苔藓蟠绕,满身都是与自然风霜雨雪搏斗经历与应记,所以说梅愈老则愈奇,愈老则愈精神,动如蛟龙出海,净如卧龙伏地,不论或俯或仰作前后左右面面观赏,都是人觉得美妙神奇,很好写生作画,在画家的眼中,铁杆纵横盘错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构成了艺术上的形式美,并呈现着一种微妙的节奏感和韵律感。每当我写梅花诗句时进入到得便是哲理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,我体会到没有好的文学修养,画起梅花来是不太一样的,古人自称“梅颠”“梅痴”或“梅仙人”者,我却喜欢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性格,它激励着我,自强不息,故我也把梅花看作良师益友二称之为“梅师”或“梅兄” 自古以来,梅花特别受到诗人,文人雅士,画家的宠爱,寻梅,赏梅,咏梅甚至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,在历史上将梅花人格化并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,以“梅妻鹤子”自许林和靖最为典型,陆游也有“何方可化身千亿,一树梅花一放翁”“老子人间自在身,挹梅不惜损乌巾”等名句传世,他们和陶渊明爱菊,周敦颐爱莲一样成为史乘佳话,所谓画梅须同梅性格,写梅须具有梅骨气,人们有称赞王冕“画如其人,人如其画”为人与梅花一样清,就因为他曾这样题过自己所画的墨梅:“我家洗砚池头树,个个花开淡墨痕,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王冕画梅,将诗,书,画融为一体,他的诗梅,梅画,或题梅的书法,图文并茂,情景交融,体现出真,善,美的生命力和艺术境界。 随着学习时间长,感觉到自己 的基础知识应该更扎实一些,艺术空间应该广阔一些,2013年,我下定决心去在中国美术学院接受花鸟专业正规系统学习,2017年考入北京华夏好丹青精英班学习,在京学习期间,受教于陈大利,老圃,陈仕彬,霍春阳,刘贞麟,任惠中,李宝林,谭咨等导师的精心指导。
为了提升 文学艺术修养,我选读了一些名家诗词散文,唐诗宋词,画理画论,也经常写些励志散文或蕴含抒情写意的咏梅文章来激励自己,有意识的和梅花打交道也多了,我爱画梅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起来, 画梅几成我日课。技法上走的是传统老路,道脉正统,多取徐渭,金农、李方膺,以及近代的吴昌硕、齐白石,关山月,王成喜等高手,也采纳民间画梅高人一些技法,梅花在我心目中是不屈不挠,坚韧不拔,自强不息,高洁、骨气的象征,酷爱画梅,不仅因为其形态美丽,更主要的是能给我以精神鼓励。我千方百计去寻找这种美,老题材往往如旧剧目的情节一样,《贵妃醉酒》非梅兰芳表演不可,群众会百看不厌,叫好不断,要是换个人表演艺术效果就不一样了,画梅花这个传统题材,就和表演传统剧目情形相仿,梅花这一传统题材对于画品人品要求且高而且严,若在技法和风格上老是重复前人或停留在古人或自己眼前的水平,那是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的。从形象,构图,色彩到笔墨情趣以致意境,我都在苦苦地探素尝试着,然而到达完美的意境谈何容易。这个绝非短时间可一蹴而就的,即使穷我一生心力也尚难达到吧。越学习,越觉得自己的不足,也越坚定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对的,我始终充满信心地追求下去,我将努力凝聚全身的力量,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花,对于内心深处,我便独一无二,此刻,平凡的我正演绎着我属于我的不平凡,行走在梅花盛开的道路上,去创作我至善,至真,至美,坚忍不拔,顽强不屈的艺术梅花奉献于世。 我想,对于一个艺术圣徒不仅需要有无师自通的悟性,还需要有对艺术的无限的热爱和过人的精力,不仅需要有挑战自我的勇气,还需要有自我超越的信念。诚然,创作一幅艺术作品,如果不能很好地去解读它的内涵本质,不创作出令人振奋有感染力和艺术张力画面出来,不理解线条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艺术语言,是画家的表达物象,抒发情感的基本手段,线条也蕴含深刻的中国画传统文化的哲里内涵,又有极强装饰性,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美的境界,画家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际,使线条形式变得极为丰富,产生感人至深的魅力,要不然就失去了中国画艺术内涵的本质,艺术作品是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视觉美,是得到心灵上的共鸣,美与丑只是瞬时间视觉满足,真正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是经久不衰流传的记忆,更不会随岁月流失而淡忘,比如朱自清文学作品《背影》,父亲上月台背影那一刹那,感动读者对父亲形象瞬时肃然起敬,作者引导读者身临其境胡表现高超手法,画家方增先的《粒粒皆辛苦》捕捉农民拾稻穗的场景,感染每一位读者。 我近来着重创作一些带有现代审美气息的梅花题材,试图在中国文人画的方面推陈出新,特别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大胆创新,尤其在构图,用色 留白尽量简洁, 明快,清新,自然,赏心悦目,诗情画意,在落款方面,也作了许多尝试,使画面产生一种新的形式美,在笔墨表述方面,也借鉴其他姊妹艺术进行探索,尝试用文学艺术伏笔,舞蹈艺术的柔美,杂技艺术的有惊无险,音乐艺术的韵律与节奏,设法引入这些艺术元素融入到笔墨表述之中,让中国文人画能做到“雅俗共赏”,我认为作为一名画者不要“孤芳自赏”自我表现,对物象要客观地鲜明而正确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,表现个人风格,我试图借梅抒情或借梅达意,使作品能对人们产生艺术的感染力,梅花诗客观的对象,情意却是作者此时此地对梅花产生的主观的思想感情,至于我为别人所作,或出于彼时彼地,对梅的反应和表现都严格不一样的,那冷冰冰的千篇一律的一面,证明不是自己有感而发的作品,我今后还愿作实践,继续探索更多其他艺术,总之,题材愈老愈要创新,所作愈多,我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在突出个人风格和表现时代需要精神的前提下,今天的文人画会更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,这何止厚望于画梅花! 梅山居士于相中静心斋 2021-3-25
|